大学生群体有望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友盟+重磅发布《汽车行业年轻消费“大学生”群体洞察报告》
最新资讯 • 数据报告热点资讯互联网+
3105
2024-11-8
摘要:
友盟+近日发布了《汽车行业年轻消费“大学生”群体洞察报告》。报告通过对不同城市、年龄段、性别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全面剖析了驾车与非驾车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偏好。


当BBA们开始将目标转向“新贵”,使用更年轻的代言人、更贴近年轻人的沟通方式和更符合年轻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体系,一个明确的信号正在被传递:年轻化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不可逆转趋势,这标志着汽车行业的新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为帮助车企深度了解迅速增长的年轻消费群体,友盟+近日发布了《汽车行业年轻消费“大学生”群体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对不同城市、年龄段、性别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全面剖析了驾车与非驾车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偏好。

通过这些详实的数据,为汽车类App开发者、车后服务企业、汽车品牌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清晰的市场洞察,并为其后续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赋能企业提升在大学生群体中竞争力的同时,充分挖掘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的汽车消费潜力。

那么,报告中有哪些令人瞩目的重磅结论呢?以下是报告中的一些突破性观点,让我们一睹为快!

观点1:大学生群体——汽车市场的新宠

报告显示,大学生对汽车类目(车商城、驾考、摩托车、汽车资讯、违章查询)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度,TGI(目标群体指数)均超过100,这表明他们不仅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更是汽车产业营销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群体中,男生对摩托车类App的偏爱尤为突出,这不仅因为摩托车在经济性上的优势,更因为这类App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社交的平台,满足了大学生建立社交圈的需求。


在全部汽车二级类目中,大学生人群在车商城、驾考、摩托车、汽车资讯四个二级类目下的在装占比TGI高于全量人群。


男生更偏向车后服务App,女生则依赖社交或口碑推荐

在大学生群体中,驾车与非驾车人群在使用汽车类App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驾车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汽车资讯、车后服务、违章查询、车主类App,而非驾车学生则更频繁地使用驾考类和汽车资讯类App。这种差异反映了驾车学生对汽车维护和性能提升的关注,以及非驾车学生对驾驶技能学习和汽车知识的兴趣。

在性别方面,男生对汽车资讯、车后服务类App关注相对更多,此外,驾车男生对摩托车类App的关注也较高,这不仅因为摩托车在经济上的优势,也因为这类App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社交的平台,适合大学生建立社交圈。这些发现表明,汽车品牌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需要考虑到性别差异和经济考量,以更精准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通过提供针对性的内容和服务,品牌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大学生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者群体。

不同等级城市分性别汽车类App在装占比中非驾车女大学生更关注驾考类App,驾车男生相较于其他群体还关注摩托车类、车后服务类App。

午餐时间或是车企精准营销的黄金时段

此外,在使用App的时间偏好上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多在11-12点的午餐和课间休息时使用汽车资讯类App,而女生则倾向于在中午11-12点或下午15-16点使用,这反映了她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日常安排。这些高峰时段的使用模式为汽车品牌提供了精准营销的良机。



男大学生在11-12点汽车资讯类App启动占比较高,女大学生在11-12点、15-16点汽车资讯类App启动占比较高。

25至29岁大学生更倾向清晨使用车类App

在不同的年龄段上,18—24岁大学生更倾向于在10点到12点使用使用汽车资讯类App,这与他们的课程安排有关,上午课程结束后正是他们休闲放松、浏览信息的时段;25—29岁驾车大学生的使用高峰期则在8点到9点,这可能与求职、实习或是对日常通勤工具的关注增加有关。



18-24岁大学生在11-12点汽车资讯类App启动占比较高,25-29岁驾车大学生在8-9时汽车资讯类App启动占比较高。

年轻大学生更偏爱数字化汽车资讯

数字化平台在吸引年轻用户群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汽车资讯类App方面,25至29岁的大学生相比于18至24岁的同龄人而言关注更多,此外,25至29岁大学生可能因就业和家庭责任的增加,对加油充电、车后服务等App关注度有所提升。而18至24岁大学生在驾考、摩托车等类App方面关注度相对较高。

非驾车大学生中18-24岁大学生更关注驾考类App,驾车大学生中18-24岁大学生更关注摩托车相关App,25-29岁大学生更关注车后服务类App。

观点2:三线城市大学生驾车占比高于一二线,更依赖私家车出行

报告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大学生驾车比例普遍高于一、二线城市,这反映出这些地区公共交通网络的相对不发达,使得私家车成为更实用和必要的出行方式。在18至24岁的大学生中,驾车者比例相对较低,而25至29岁的大学生群体中,驾车者与非驾车者的比例则相对均衡。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年轻学生群体在经济上更依赖家庭资助,限制了他们的购车能力,而年长的学生群体则因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对个人交通工具的额外需求,推动了他们对驾车的需求。


整体而言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学生驾车人数占比较高,25-29岁大学生驾车占比高于18-24岁大学生驾车占比。

男性大学生驾车比例突出,仍是潜在购车群体

报告分析了北京、成都、大连、绵阳四城市的大学生驾车行为,发现男性大学生的驾车比例普遍高于女性,这可能与性别角色的社会认知和对汽车兴趣的差异有关。

此外,由于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私家车成为更实用的选择,可能进一步推高了男性大学生的驾车比例。这一趋势表明,在汽车市场推广中,男性大学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潜在客户群体。


北京市与绵阳市大学生驾车人数占比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男大学生驾车占比整体高于女大学生。

观点3:公共交通、购车限制、本地上学、情感诉求是影响汽车关注的主因

轨道交通覆盖率有待提升。根据友盟+的统计分析,在大多数出行导航应用程序中,三至五线城市大学生用户的在装占比低于其他等级城市。在出行习惯方面,三至五线城市的大学生可能相较于其他等级城市,使用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出行方式的频率略显偏低。


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学生在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等与通勤有关的App方面在装占比较低。

三线及以下城市购车驾车限制少。鉴于交通和环境压力,一些人口众多、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杭州等)采取了通过摇号或竞拍的方式来限制购车行为,同时部分城市还实施了出行限号等政策。相对而言,在三级至六级城市中,对于乘用车购置及出行的限制较为宽松,这为大学生驾驶或购买汽车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客观环境。

本地上学提升驾车可能性。根据友盟+对学生群体汽车关注原因的抽样调研,在家乡就读大学所带来的便利性,以及在当前就业压力背景下,未来选择返乡工作以寻求稳定性的趋势,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汽车的关注度、提前拥有汽车以及驾驶汽车的行为。

满足寻求自由等情感需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驾车不仅关乎生活便捷,更象征着私人空间和随时启程的自由。在友盟+的调研中,驾驶带来的独立性、缓解学业与就业压力的途径,以及满足社交情感需求的机能,均是大学生关注汽车话题的重要因素。

观点4:大学生群体将提高新能源汽车参透率

报告还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随着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维修售后服务的建设普及,以及政策发力和车企在下沉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车在低线城市大学生人群中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性别方面,男大学生驾车人数占比高于女大学生;城市方面,五线城市大学生驾车占比高于其他等级城市。新能源汽车驾车占比整体较低,且一线城市大学生驾驶新能源汽车占比较高。


在不同等级城市大学生中,在装汽车品牌类App有所不同,其中比亚迪王朝、比亚迪海洋、小米汽车等关注较高。

随着相关政策作用逐渐显现、车企在下沉市场服务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性价比、认知的不断丰富,结合大学生人群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未来新能源汽车在低线城市大学生人群中的驾驶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这也促使新能源车企将重视低线城市的大学生市场,甚至希望以大学生市场为支点,来拓展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以及市场份额。